《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25周年回顾活动在京举行
2025年6月11日上午,《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25周年回顾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以“开放互鉴—中美教育合作:共育英才,深化理解”为主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刘利民会长,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赵磊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副主席 Terry Brown等120位代表出席,共同回顾项目成果并探讨未来合作方向。
回顾活动开幕:凝聚教育合作共识

多维对话:直面挑战共谋发展

校长对话:聚焦未来合作路径

回顾活动开幕:凝聚教育合作共识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出席开幕式致辞指出,中美教育交流是两国关系重要组成部分,协会自1981年起推动多项中美教育合作项目,2024年落实 “五年五万”倡议促成1.6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他强调,121项目从 4 所高校起步,现已覆盖中美210所院校,培养7000余名双学位学生、实现2000余人次教师互访,构建学科共建等立体化合作模式,成为中美教育交流旗舰品牌,交流协会未来将深化与美州立大学协会合作,拓展联合培养项目、推动中美民间交流。

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赵磊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表示,121项目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典范项目。他建议:保障学生权益、深化院校合作、拓展全球议题人才培养。赵磊指出,中美教育合作意义重大,期待121项目为两国友好作出新贡献。

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副主席Terry Brown率34名美方代表参加活动,她在致辞中高度评价121项目为中美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学生交流项目,称其超半数毕业生进入顶尖学府深造,特别感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5年贡献,强调AASCU将继续坚定支持项目发展、推动中美教育交流。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杨军主持开幕式
多维对话:直面挑战共谋发展
在主题讨论环节,中美教育界代表高度评价121项目成果。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公使衔参赞沈雪松视频致辞指出,美国部分政客将中美正常的学术合作、人员交流政治化武器化,损害我国留学生正当合法权益,强调中美应共同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推动教育交流健康发展。AASCU主席Charles Welch表示协会将坚定持续支持国际教育合作,感谢中国教育交流协会及合作院校的长期支持,期待项目未来25年取得更大发展;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主席Fanta Aw 高度评价项目创新性,认为双学位架构让学生获中美教育精髓,在全球化时代更具示范价值;国际教育管理者协会首席执行官Clare Overmann称121项目25周年成就非凡,该项目确保了中美双方学术的持续性交流,是两国长期合作核心支柱之一且在当前尤为重要。


地方实践也是本次回顾的亮点环节。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崔春霞介绍了江苏省12所高校通过“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所取得的成就。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分享了“留学北京奖学金”“外培计划”等创新举措。

校长对话:聚焦未来合作路径
苏州工学院校长姜建明和威斯康星大学斯托特分校校长Catherine Frank主持中美大学校长对话会。
美国特洛伊大学校长Jack Hawkins在视频中提到:“2001年首批121项目学生抵美三周后遭遇'911事件',正是中美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坚守,让项目在危机中焕发新生。”他表示,面对新挑战,校方正推进课程改革,承诺继续提供全方位服务。
东北农业大学校长刘竹青,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宏怡,扬州大学副校长蔡颖蔚,塞勒姆州立大学校长John Keenan, 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校长Michael Carney以及南伊利诺伊大学爱德华兹维尔校长 James Minor围绕大会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包括121项目的成功关键因素,中美高校可持续合作的基础,产学研合作以及愿景目标等内容。

活动期间,刘利民会长、杨军秘书长,Terry Brown副主席以及交流协会傅博副秘书长共同为121项目25年发展历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颁发荣誉奖牌。

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承办。
【项目背景】《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于2001年共同发起,项目采用1+2+1双学位培养模式,项目完成后学生可获得中美合作院校的双学位。该项目以学生交流为基础,打造了中美高校之间学科建设、师资培育、管理协同的立体化合作生态,持续释放人才培养效能,有效巩固中美省州合作,促进中美人民友好,展现教育对外开放的优秀成果,是中美高校深层次、宽领域和实质性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旗舰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