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2014年毕业生陈思琪

    从2011年8月22日踏上出国的道路至今已经两年半,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都是那样的奢侈与多姿多彩,我的学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奥克莱尔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坐落在美国东北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安静的小城镇里。城镇的居民十分友好,人口密度不大,并且白人居多。以前的学长学姐说,由于这里外来人口太少,前几年竟然有美国人开车遇到中国学生,停车下来主动要求合影,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里出现中国人。小镇的冬天有些寒冷,而且风雪交加,因为很多留学生没有车,放寒假的时候学校的食堂也不开门,所以要坐公交车并且走一段路去超市买菜,有同学说,曾经在买完菜回宿舍的路上,就会有好心人停下车问他们用不用帮忙。在这样一个安全友好的城市,生活和学习,令我感觉到了安宁与快乐。

     当然来到美国,除了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努力学习。适应美国大学的生活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美国大学的课堂,会因为专业不同,授课老师不同,所在学校,所在区域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很难说美国大学课程是什么样的,但是有一点,我认为在我所有上过的这些美国课堂是相同的,就是老师都在尽他们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而不仅仅是记忆知识。而且,越是高年级的课程,小组作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和其他同学合作,作业是无法完成的。 比方说,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修的最难的一门课是法律课,这门课30%的分数由小组辩论的成绩组成,20%的分数由小组课题论文组成。我们小组总共有七个人,因为大家都是大四的时候才选的这门课,各自的学习生活也十分紧张,组内有一个中年男学生,家里有两个两三岁的孩子,自己既要工作还要上学,每天需要开车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也有的同学每周要夜里打工30小时,以维持生计,所以如何把组员凑到一起并且高效的合作也就成为了这门课能否拿到满意的成绩的关键。我们组经过讨论分成了三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完成各组应该完成的任务然后汇总,积极与老师协调并且认真对待老师给予的反馈,最终我们小组取得了接近满分的成绩。知识与能力共同培养,这是大部分美国高等教育课堂所追求的。

    另外,我想说在美国校园,人文关怀无处不在。记得我在美国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因为语言问题还是有些跟不上,就主动去找每科老师解释情况,寻求意见,一位社会学教授热情的接待了我,在了解了我的情况之后表示愿意帮我补课,以后每次考试之前,我便去找老师解答疑惑,每次交论文之前,我也提前去找老师浏览一下,征求他的意见,虽然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是这门课最后以A的成绩顺利的完成,这与老师的理解与照顾是分不开的。 所以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后,我都会去找每科老师谈一谈,介绍自己,也更了解老师的授课风格,了解这门课的教学重点,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学生自己,美国的大学生活当然少了很多限制,也是考验自己自制力的时候。老师不会催着你交论文,但是每科的成绩和你每堂课的表现,每篇论文息息相关,而不仅仅取决于你的期末成绩,这就需要学生在整个一学期中,紧跟老师教学步伐,与老师和同学互动,自己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就拿我来讲,刚开始为了摆脱自己胆小懦弱的性格,在美国的第一学期,我会要求自己每堂课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并且坐到第一排,最靠近老师的位置,一个是让老师记得我,再者就是强制自己认真听课。我还要求自己每周每堂课要举手向老师提一个问题,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莫大的挑战,刚开始我需要对我的问题重复三遍老师才能听懂,我也听到了后边同学的嘻笑声,但是没办法,不锻炼永远也就不会有进步,我相信我会越来越好。这么做的好处有很多,第一就是老师对你的印象会很好,每门课都会多多少少的有参与分,也就是老师凭借自己的印象打分的部分,也就比较占优势,再者就是培养自己的自信与抗压能力,我觉得再傻的事情,只要你够坚持,当初笑话你的人也都会变成佩服你的人。第一学期以后,我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和很多美国的教授有很多深刻的交谈,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也让他们更较了解中国的学生,了解现在的中国。

    很多人会问我,在美国是不是有歧视华人的现象,我想说确实有,但是我们面对他的态度,不应该是抱怨,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向那些对中国有误解的人解释说明。 人因为不了解,才会有偏见。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也是你好好了解自己的文化与国家的过程。我记忆最清楚的是在一次全美公共关系协会的说明会上,我去参加了解相关信息,到了学生自我介绍的时间,主持的老师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我来自中国,老师说,来自中国,很有趣,中国到底有没有公共关系,值得讨论,我三十年以前去过中国,那里很穷。接下来是同学的笑声,然后就跳到了下一位同学自我介绍。这个事情让我想了很久,我在想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后来觉得是中国的发展太快,很多人认为三十年前的中国和现在并无太大差距,但是实际上,现在隔两个月再去北京,就有可能迷路。如果连大学的教授都会有这样的思想,更何况是普通的百姓,没有合适的渠道让他们去了解中国,他们自然也不会去主动了解。这时便能理解培养多元化中国传媒人才的必要性。比如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可能就能解开许多美国人对中国人什么都吃的误解。一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能让世界更加了解现在这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中国。

    中教国际121这个项目帮助我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在最短是时间内,感受了中美大学的不同与各自的特点。感谢中教国际老师们的悉心帮助与勤劳的工作,帮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圆梦美国。

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奥克莱尔分校一年一度国际文化节

传播学院领导向我颁发结业证书

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奥克莱尔分校毕业典礼毕业照

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奥克莱尔分校毕业典礼,与寄宿家庭合照留念。

与父亲于美国著名国家公园-迈阿密湿地公园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