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乔治梅森大学陈其姝在美体会

《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毕业生总结

陈其姝 北京交通大学﹑乔治梅森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

编者:陈其姝同学2012年秋季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

    2009年8月,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我怀揣满腔的期望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求学之旅。2010年2月,我终于通过了语言学习正式进入了美国大学课堂。随后我有了第一个美国闺蜜,第一次party, 第一次自驾游,第一次在大学拿到满分……而在2012年,在迎接了诸多挑战,经历了无数次忐忑不安,战胜了各种困难和体验了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之后,我以4.0的GPA顺利的毕业且被理想学校的研究生院录取。在这一刻,我愿把求学美国这三年中难忘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我是北京交通大学07级计算机信息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交大严谨的学术氛围,扎实的学风和欣欣向荣的学生活动给予了我充实丰富的学习生活,但是却又让我感到迷茫。身为院学生会宣传部长组织参与各种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作为学生我又必须巩固好学习。无法正确合理的调配时间让我在交大两年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忙于完成繁重的课业和工作也让我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生活的目标。就在这时“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为我敞开了希望的大门。去美国学习既能拓展视野感受美国本土文化,又能体会新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是这次交流能为我提供一个新的起点。于是我毫不犹豫的参与了中美交流项目。
    到了美国,第一个要过的门槛就是克服对父母和朋友的依赖感。在国内的时候,日常的生活都有父母打理,而到了美国做饭洗衣打扫卫生都需要自己完成。以前总会有几个朋友一起去上课,现在一个专业也只有几十个个中国人。于是我学会了也习惯了一个人去处理很多的事情,比如一个人去医院,一个人上课,一个人自习。慢慢的,我发现很多事情一个人做的时候能更有效率的完成。
    当然朋友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国外就应该学会去交外国的朋友。跟中国人交流固然亲切而且没有任何障碍,但是我认为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并且融入这种文化之中就要和这个国家的人交流。于是我会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积极去认识周围的同学。虽然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口语不流利遭受过一些美国友人的冷漠对待,但是我从没有失去信心反而厚着脸皮的去寻找各种与身边人交流的机会。最终我结识了幽默风趣的美国人,风度翩翩的以色列人,还有憨厚朴实的非洲朋友。通过和他们的交往,我了解到了很多在中国本土了解不到的风土人情和奇闻异事。我们在学习上互勉,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同时他们让我认识了正确的学习态度。记得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我需要写一份个人陈述,其中我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本专业?我苦思冥想,却想不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因为从事这个专业的好找工作?因为我编程编得还不错?因为父母建议我学这个?还是因为以后能挣很多钱?这些都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选择一个专业并且去攻读此的专业研究生应有的态度和目标。之后在一次聚会中我把同样的问题提给了我的美国朋友和以色列的朋友听。美国朋友告诉我他学计算机是因为自己对程序非常感兴趣,以色列同学说他觉得通过计算机能够改变世界。对一个专业感兴趣所以我们会有强烈愿望去研究这个领域,而我们学习确实是因为拥有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高效和舒适。在考分和作业中迷失的我终于找到了我的学习目标。微博的创始人捷克 . 多西曾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也想通过学习计算机技术创造出方便人们生活的应用软件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在美国接受的另一个挑战就是新的课堂模式,分为教学模式和听课模式。美国的教授喜欢和学生在课上互动,而提问就是一种方法。老师的问题一般是开放性的而不是简单的针对知识点,有时候甚至有些天马行空。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且结合生活巩固所学。而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上课发言往往是困难的事,懂的少加上英语不好使得我迟迟不敢说话。这让我在课堂参与成绩占大比重的课上吃了不少亏。于是我决定先加强在课下与老师的教流,每天一下课我都会准备一两个问题请教老师,慢慢的和老师熟了畏惧感也就少了,再加上老师的鼓励我便能够在课堂上顺利的提问和回答问题了。听课的态度是我需要改进的另一个方面。在美国课堂上上除了课堂讨论的时候,学生从没有和同学说话的现象,更没有上课睡觉开小差的情况。这让我很不适应。每次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我习惯性的想立刻问旁边的同学,而觉得乏味的时候我就想要睡觉。在与美国朋友交流后,我发现他们即使听不懂课的时候依旧会认真听,记录下来后举手提问或者课下再问,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打扰其他同学听课,而且这也是对知识和对老师的尊敬。美国朋友的话让我非常惭愧,我感到了在这方面的素质确实和他们有差距。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我已经学会了专心的听课,安静的记笔记,把问题留到课后。在这过程中我的听课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成绩也越来越好了。
    三年来除了学习,感受美国的风情文化也是我给自己的一门课程。项目期间,我与朋友结伴从美国的西海岸出发,沿海岸线一路向北。领会了赌城的豪放不羁,洛杉矶的繁华喧嚣,和大峡谷的瑰丽雄奇。在春假期间我还到历史古城波士顿领略了哈佛和MIT等顶尖名校的风采。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美国纯净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先进的科技文明,更让我佩服的是这个超级大国的居民素养。整齐干净的街道,安静有序的公共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尊敬友爱都让我深切的感觉到了我们与西方世界的差距。我认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才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认为走出国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能让我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世界的文化历史。在与他国的比较之中,我们能够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取长补短。
    三年的时间,我走进书海畅游科学文化的精髓;同时我又跨出书本,汲取生活的真谛。在美国的日子里,我成长了,成熟了。在生活上我更加独立,在学习上我找了我奋斗目标,找到了学习方法,而在思想上我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和他人。2012年我终于毕业了,满载着知识和感慨,憧憬着下阶段的研究生生涯。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够填充专业知识,并在美国这个让世界人才发挥所长的舞台上锻炼自己,勇敢创新和挑战,为今后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即将告别母校之际,我想对培养我的北京交通大学,乔治梅森大学道一声感谢。同时我还想感谢“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为我提供一个这么好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