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2008年毕业生丁思华
丁思华,西安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学生,2005年8月20日赴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习, 20071227回到中国。2008624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第五届学生毕业典礼”上获得西安科技大学和美国北亚利桑大学学士学位。


如果别人问起:“美国生活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我会告诉他:“给了我来自不同视角的思考、做法和生活方式。”更具体地来讲,让自己对于曾经看不清的复杂画面,拉出线索,图像变得清晰,简单化了。最大的反差表现于,想了就说,说了就做,失败了就失败,成功了也就成功了,总比不尝试一次好吧
国内较习惯于大一统的体系,人们对成功、失败、美满、悲哀,有一个比较概念性的认识,举例具体来说,对于一个所谓成功孩子的成长轨迹,有一个较固定的格式。在这种大环境下,个人的特性和自我,会渐渐被淡化。我不想用绝对的好与坏来比较和论断,而是从中提出醒思。
在美国生活的人,无论他干什么,都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干事的人心态上很快乐,干得也很敬业。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从来都认为不错。从留学开始,大部分美国人考到及格就可以了,考场下来问他们感觉如何,每个人的回答都好像得了101分的口吻,而我们中国学生考了个A-,也觉得失落。
在美国做苦力工,没有人感到心态上的压力,我认识的两位中小学里的男老师,完成白天学校的教课外都去打些零工,比如:到加油站帮别人加油,餐厅里给别人端盘子,即使工作时要服务于他们的学生和家长,大家也是乐呵呵的。如果经济不景气,美国人的晚饭没有时,会感到沮丧,但是,这与这里华人感到的丢脸完全不一样。许多美国人,在结婚以前,可以随便约会异性朋友。但是,一旦订婚,结婚就更不要说了,他们对待家庭的重视,特别是男人对待妻子和孩子的责任心和关爱,远远超越于我们东方人的行为。
与美国人交朋友,不是表面上被人看到的冷漠,而是美国人已经习惯独立,利用他人的功利态度很少,再好的朋友,也要公事公办,如果求你帮他做件事情,他们一定要偿还,即使行为达不到,也会在语言上让你充分感受对方的感谢之心。
感受美国文化久了,最大的改变发现自己看周围的方式不同了,不是通过跟他人比较来体现自我的价值,也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证实成功与否,特别是对周边发生的一切有了一种较客观的思索。
美国生活久了,让我感受了一种超然的心态,不是活着给别人显耀,而是活得有意义,特别是对于“不要问社会能为我做什么,要问自己能为社会做什么”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在海外,看到太多活得自我真实的人,太多甘愿把复杂的心态还原单纯的人,整个宇宙中,当感到自己如此微小的时候,还有什么大得大失让你拿不起,放不下呢?
关于教育方面,美国的优越性在于,它的观念、制度更符合人性,以及更鼓励个性化。其它的我知道不多,只能说说教育体制。美国的观念是,教育是为了满足你对知识的好奇心,以及让你拥有更强的满足欲望的能力(赚多点钱)。所以,一个美国人选择专业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我是不是真的想学这个专业,而不是我的分数够不够。而在中国,首先考虑的是,这个专业收的分数高不高,读完后有没有前(钱)途。这样的制度已经使中国人忘了读书的根本意义,因而认为分数就是一切。所以 GT才会越考越高分。大家都考高分了,你能不高吗?于是,我们要花半年准备GRE,不到2100分就不行。而美国人花1、2个月准备,大家都考个1800分,多好呀,因为可以把时间花在专业上,那才是你留学要学的东西,才是你的目的所在。
另外,美国社会体制更鼓励个性化,衡量一个人的时候,分数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是历次考试的成绩,不是一次考试的成绩,而且,更注重专业课的成绩。如果你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尽管说,会得到充分的重视。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而不是善于跟着社会的脚步走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人,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以上是我对美国文化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

在实验楼前

毕业的那天
我的老板
我的物理课教授